培训中,邓万超老师以“理论+直观展示”的模式展开教学,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生动的实操视频,系统讲解了植保无人机的实用技巧。在“植保无人机类型”板块,他结合当地水稻、甘蔗、果树等主要作物特点,对比介绍了多旋翼无人机(灵活适用于小地块和复杂地形)、单旋翼无人机(载重大、续航久,适合大面积农田)的适用场景,让村民们根据自家种植情况“对号入座”;讲解“构造原理”时,他指着PPT上的拆解图,用“无人机的‘大脑’是飞控系统,‘手臂’是旋翼,‘肚子’是药箱”这样形象的比喻,让大家轻松理解电池、喷头、雷达等核心部件的功能。在“飞防优势”上,人工喷洒一亩地至少要1小时,农药浪费率超30%;而无人机每亩仅需5分钟,药液雾化更均匀,利用率能提高到70%以上,还能避免人接触农药中毒。在“操作注意规范”上,通过事故案例视频,强调了起飞前检查电池电量、避开雷雨天气、与作物保持合适高度等安全要点,现场播放无人机模拟器视频,演示航线规划的基本操作,让村民们对实操步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此次培训是我校发挥“科技兴农”桥梁作用的生动实践。通过乡村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民听得懂、用得上的技能,不仅加速了植保无人机在基层的推广应用,更助力村民从“会种地”向“慧种地”转变,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实在在的科技动能。
培训现场(图片:邓万超)
发布员:邓万超 审核员:曾珊